天佑路下穿京滬鐵路,實現棲霞山與仙林湖“牽手”;沖溝路上跨牛首山河,暢通百家湖片區交通微循環……近日,南京開建多個“百米工程”,將一些近在咫尺卻被阻隔的區域連接打通,獲得市民交口稱贊。
“抬頭看得見,繞路走半天”,類似的交通斷點在城市中并不少見。“斷頭路”之所以存在,大多由于道路規劃建設時需要綜合考量的因素太多,很容易遇到種種阻礙,比如城市區域規劃調整、地塊征收難度較大、文物保護等手續辦理周期較長、項目建設方案和規劃線位還在調整變化、建設資金尚未落實到位等。
城市路網猶如人的周身血脈,一處不通則全身難受,“斷頭路”對周邊居民、企業的影響顯而易見。而除了市內交通斷點,跨市、跨省交界處的路網斷點也成為區域一體化建設中的痛點。由于發展程度、規劃需求不同,不同行政區劃的毗鄰地區,常常讓人感嘆“看得到、走不到”。打通省際“斷頭路”項目,對提升跨省區域路網功能、改善城市周邊交通環境有著積極作用。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推進,著力打通老百姓呼聲高、能促進區域發展的省界“斷頭路”,日益成為共識,但在具體規劃和建設層面,各地仍面臨重重考驗。
“斷頭路”的治理,考驗著水平與擔當。河流分隔的“自然斷點”畢竟是少數,各自規劃造成的“區域斷點”才是主流,“斷頭路”很多時候正是“斷”在利益上。尤其是跨市、跨省的斷點打通,必然會觸動某些局部利益。打通“斷頭路”,就得打破局部利益的“小九九”,看清整體利益的“大格局”。在多方協調之下,長三角地區正加速打通跨省“斷頭路”,比如去年底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內的東航路至康力大道正式通車、今年宜長高速開通等,體現出一種大局觀與責任擔當。這啟示我們,打通“斷頭路”的關鍵是加強“一盤棋”思維,要在更高層級統一調度,做到高位協調、統籌安排、監督問責,確保相關省市協調推進、攜手攻克難點。
有形的“斷頭路”要打通,無形的“斷頭路”更是城市治理的“大考”。道路規劃上只顧本行政區的利益,道路建設中只強調本部門的規矩——這樣的弊病不除,“斷頭路”就難以消除,成為城市建設的“慢性病”、區域發展的“腸梗阻”。打通“斷頭路”不僅事關城市發展,也是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不僅要以“啃硬骨頭”的精神攻克現有斷點,更要以系統思維進行創新治理,對路網建設涉及的方案規劃、前期手續辦理、現場施工等方方面面進行優化和創新,增強協調性和整體感。無論是南京的“百米工程”還是省際的“一體連接”,都彰顯出機制創新的重要作用,像聯席會辦、掛鉤推進、掛牌督查等制度創新,就取得了顯著效果。各地應總結經驗、大膽試驗,聯合探索如何在體制機制層面一體打通無形“斷頭路”,以交通一體化建設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筑基鋪路。
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