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紅色資源,打開時間閘門,以“常州三杰”紀念館為龍頭的紅色教育陣地,讓風雷激蕩的紅色篇章實景呈現;作為全省唯一入選新創劇目,原創錫劇《燭光在前》代表江蘇晉京展演,打造紅色文藝精品創作“紅色高地”;線上線下,“紅色+”旅游線路打造沉浸式城市插件……春風化雨,滋養初心。
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表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突出全域全時、創新融入、分類推進,運用內修式系統學、外景式沉浸學、上線式靈活學、下沉式實踐學“四式聯學”,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新”又“走心”,激發奮進動力,創造更多第一、唯一,加快建設交通中軸、創新中軸、產業中軸、生態中軸、文旅中軸,成為全省現代化建設走在前列的一面旗幟。
用好紅色資源,
實景課堂打造紅色會客廳
常州是一塊孕育紅色基因、富有革命傳統的熱土,革命先驅、英雄人物輩出,擁有105處革命文物資源點、7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月11日上午,常州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專題學習會,來到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常州三杰”紀念館,聆聽“三杰”事跡,緬懷革命先烈。6月22日,常州市四套班子領導又赴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專題學習,一堂生動的微黨課《朝著勝利的方向,前進》讓大家對信仰如鐵、擔當如鐵、意志如鐵、紀律如鐵的鐵軍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常州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制定個人自學、專題黨課、專題輪訓、專題調研、集中研討、實地學習和專題讀書班等計劃清單,實現從領導干部到基層支部,包括“兩新”組織的黨史學習教育全覆蓋。
紅色資源實景學,“紅色會客廳”的陣地引領作用日益彰顯。常州把傳承弘揚“三杰”精神和紅色文化作為鮮活教材,讓黨史學習教育從“會場”向“現場”延伸。全國各大紅色紀念場館舉辦“常州三杰生平事跡全國巡展”,入選國家文物局核心價值觀主題展重點推介項目。瞿秋白紀念館搭建“5G+VR/AR紅色紀念館”,推出《又見少年阿霜》沉浸式演出。集紅色觀影區、文創書籍銷售展示區、紅色閱讀區等功能于一體的“懷霜社”“太雷青年信仰空間”,帶來綜合性、多元化的全新體驗。“常州三杰”紀念館日均接待參觀約5000人次,成為“紅色打卡點”。
四維聯動,全域覆蓋。培訓課堂、實境課堂、掌上課堂、身邊微課堂等“四個課堂”四維聯動,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全域覆蓋、全時參與。在鐘樓區,“覓渡學堂”成為領導干部學習新平臺。“覓渡”一詞取意覓渡橋畔,是秋白精神的象征。“覓渡學堂”以學促思、以講促學、以學促干,已開講8期。
在天寧區,老黨員武年忠沿著環島路綿延數公里的杜鵑花“風光帶”散步,不時拿出手機掃一掃二維碼。“杜鵑花是革命花、奮斗花、幸福花,以花為媒,打造黨史學習教育實境課堂。”以第17屆中國杜鵑花展覽會為載體,線下設置紅色旋律專區,邀請國內十個紅色城市實景再現黨史上重要的人物、場景;線上舉辦“初心映山紅,同慶一百年”主題短視頻大賽,累計播放量達8.1億人次,將紅色黨史展現在“眼前”、配送到“指尖”、傳播到“耳邊”,《人民日報》刊發評論文章點贊。
常州制作發布《愛國主義教育紅色電子地圖》,開發《初心與抉擇》等20余個情景黨課,引導黨員干部就近就便開展紅色教育,將紅色史跡“串點成線”,開發“敬緬忠魂,醉情山水”等7條“紅色+”特色旅游線路。“五一”期間,僅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就接待游客2.7萬人次,黨建與紅色文化主題教育館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
創新場景應用,
學習載體融入日常平常
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常州靈活用好各類學習平臺載體,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心、走實。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道德講堂深度融合,從開設道德講堂精品黨課到開發“三杰”精神校本教材,從設立城市學習書房“秋白書苑”到設立“紅色書屋”“紅色書柜”,學習載體融入日常,浸潤城市肌理。
在城市園區,開展“學先輩事跡,悟革命精神,勵初心使命”系列主題講堂,推出“百年百場”黨史系列精品道德講堂課程,24小時圖書館設置“留燈書屋”,“城市書房”推出智能借閱柜。
在田間地頭,365公里1號公路分布黨史學習驛站,“周末課堂”“田間課堂”等特色課堂身邊時時可學,溧陽電影黨課《水西百憶》把廣告時間變成學習時間。
在文化殿堂,本土文化、大國主題、現實題材、創新表達,“紅色文化精品”創作呈現常州現象,一批文藝精品實現了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紫金獎等重量級獎項“大滿貫”。舞劇《永遠的青年》、彈詞《江南第一燕》、話劇《一封家書》、舞臺劇《信仰的力量》、音樂劇《白云溪上》等一批黨史題材的紅色文藝精品相繼涌現。
在高校課堂,大學生宣講員作為理論宣講輕騎兵,常州工學院“常小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用青春之聲講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宣講菜單推送至新北區1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以及13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針對青少年特點,常州開展“星火常傳 逐夢成長”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實施“讀、學、講、聽、看、訪、演、寫、創、教”10個重點項目,開展讀紅色經典、學英雄模范、講“四史”故事、聽紅色故事、看紅色電影、訪紅色陣地、演黨史劇目、寫黨史作品、創英雄集體、教思政案例系列活動,推動黨史學習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用青春天籟傳播紅色故事。“赤潮澎湃,曉霞飛動,驚醒了,五千余年的沉夢。遠東古國,四萬萬同胞,同聲歌頌,神圣的勞動……”江蘇理工學院音樂黨課“樂之秋白”宣講團,在激情澎湃的《赤潮曲》中開展巡回宣講。宣講團李悅嘉同學表示,黨史導師、學工導師、音樂導師共同創作,讓宣講團帶著感情吟唱時代之聲。
接受精神洗禮,
清單制轉換學習成效
日前,常州市天寧區吳全珠老夫妻倆將浦北新村36棟乙單元301室的老物件搬上貨車,告別了40年“大板房”生活,住上安心房。她的新家,地鐵交匯,活動場地、健身器械、居家養老和便利店等配套一應俱全。
陳金虎表示,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既要讓廣大黨員干部受洗禮、有提升,也要讓群眾受教育、得實惠,交出優異的實事答卷。常州以重點項目清單、惠民實事清單、結對共建清單和黨員志愿服務表等“三單一表”為抓手,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在全省率先召開“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推進會,建立長效報送機制,把“實事清單”變成“履職清單”,實現四級聯動,掛圖作戰、聯合會戰、跟蹤督戰,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目前,市、區兩級機關及下屬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全市1031個村(社區)結對,全面啟動黨員志愿服務活動,學雷鋒志愿服務隊活躍在城鄉大地。
聚焦“小惠民”“大民生”,讓一批“微心愿”“微項目”“微實事”落地。圍繞群眾關心的“一老一小”保障問題,大力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開工率位列全省第一;穩步推進“大板房”治理解危,28.2萬平方米的置換房建設項目緊鑼密鼓建設;在全省率先為生活困難群眾購買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推動軌道交通、公交、慢行“三網融合”,便捷群眾出行;開展“送政策強信心解難題開新局”企業大走訪行動,為企業辦實事。“天天為您辦”“三訪兩微”(“訪紅色記憶、訪英雄模范、訪民情民意”和“群眾微心愿、民生微項目”)等惠民便民措施,不斷轉化學習成果、檢驗學習成效。
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在于文化血脈的傳承;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在于紅色基因的賡續。常州,信仰之光,閃耀龍城。
本報記者 范玉賢 蔡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