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名繡娘繡百年”作品發布儀式在蘇州高新區舉行。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姚建萍領銜創作的蘇繡作品《初心盛放》封針,并以中共江蘇省委的名義敬贈中國共產黨誕生地——中共一大紀念館。
當長4米、高2.6米的《初心盛放》在陽光下露出真容,現場發出一片驚嘆聲——每一朵玉蘭花不僅是立體的,而且仿佛在發光,它以令人驚艷的視覺沖擊力讓人們看到了更現代、純原創、最“蘇繡”的藝術作品,百名蘇繡大師、繡娘及黨員以一年半的集體創作,實現了一次傳統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設計引領,
繡出“白玉蘭盛放的地方”
《初心盛放》是一件巨幅作品,上海市花白玉蘭占據了大部分畫面,幾百朵花兒開得熱熱鬧鬧,寓意百年大黨的蓬勃生機。金色陽光的照耀下,重重疊疊的花瓣純潔無瑕,寓意共產黨人永遠不變的初心。金色的陽光不僅“點亮”了朵朵白玉蘭,而且為整座城市鍍上了金色的光芒,逆光中的城市隱去了眾多細節,只留下中共一大舊址和陸家嘴現代建筑群朦朧的剪影,表現出這座城市百年來翻天覆地的滄桑巨變。
前景極為寫實,遠景又很寫意,花瓣輕盈而明亮,城市深沉而厚重,整個畫面抓住了光影變幻流動的瞬間,是真實世界中的幻影,也是想像世界中的真實,彰顯著蘇繡獨有的藝術魅力。
“這些年來,我心心念念要在建黨百年的時候,用蘇繡創作一幅主旋律作品。”姚建萍告訴記者,“接到創作邀約后,團隊光是設計畫面就花了整整一年,如何用最適合蘇繡的構圖來表現建黨百年這個大主題,是個巨大的挑戰。”
以古老的蘇繡藝術進行重大主題創作,是姚建萍團隊多年的努力方向,那么,此次創作如何實現新的突破,實現蘇繡創新的一次飛躍?
設計師李文博表示,畫面創意經歷過多個版本,從紅船、偉人群像、山水乃至外灘建筑,大大小小做了幾十稿,最終被團隊一一自我否決,原因只有一個:原創性不夠。那些畫面其他藝術門類都表達過,他們要找的是一種現代、新穎、時尚,而且是最適合蘇繡的構圖。在艱難的困惑期和迷茫期,設計工作不得不暫停一段時間。
最終,在和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展陳項目總設計師胡曉云的“碰撞”中,設計方案選定了上海的市花白玉蘭——植物中少有的枝杈和花朵全部向上生長的品種,其高潔品質與蓬勃向上的姿態與初心之地十分契合。畫面背景色經歷了藍、綠兩種選擇后,最終確定為朝陽的金色,暗合百年光輝歷程。
“畫面中幾百朵白玉蘭各具風姿,非常考驗設計能力。”李文博說,為此設計團隊經常到附近的玉蘭林里寫生、拍照、觀察,并且摘下玉蘭花,在攝影棚里打逆光觀察光影效果,他自己還在院子里種了一棵玉蘭樹,只為了能隨時觀察它的枝條和花朵。
百變針法,
繡出超自然的光影變幻
光影流動變幻的藝術效果,是《初心盛放》對蘇繡最大的創新。同樣是純白的花朵,每朵花瓣上都有不同的色彩在漸變,呈現出自然界光影最細微的變化。就像西方印象派畫家們用畫筆捕捉光的瞬間,百位繡娘以百變針法繡出了超自然的真實,與其說她們在繡花,不如說她們在繡光。
然而用針線捕捉最細微的光影變化,比印象派繪畫難得太多。油畫調配出一種顏色很簡單,但蘇繡完全不同,它的色彩是不同顏色絲線相互映襯的結果。
正是這樣的細節,讓姚建萍團隊經歷了“至暗時刻”。陽光透過白玉蘭,會在花瓣邊緣呈現出若有若無的藍色,這種藍色只有通過紫色絲線才能實現。然而紫色分青紫、藍紫、灰紫、紅紫等不同類型,一根絲線可以分為2股、4股、8股,最多可分成64股,如果再加上針腳的排列不同,會有幾何級增長的組合,哪一種才是最佳選擇?只能做實驗,而一次實驗需要一位繡娘繡上一天。
“可是無論怎么嘗試,花瓣都顯得發灰、發臟,沒有鮮花的柔嫩、江南的雅致。”姚建萍回憶說,“有一段時間,上百人各自試繡了一天,到了傍晚6點大家互相看看都不說話,找不到想要的效果。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有一位學生穿了紫色和粉色的衣服,這才恍然大悟,要用粉紫色!”
除了色法創新賦予畫面光影效果之外,針法創新讓《初心盛放》呈現出三維立體效果。姚建萍獨創的融針繡以“針融百家,藝開新境”的理念實現了藝術效果的新突破。此次創作綜合運用絲縷、韻光、行針、粗細、平針、亂針、打籽和墊繡等多種技法,讓數百朵白玉蘭花之間有了繁復但清晰的層次,實現了蘇繡表現重大主題的突破。
14億針,
繡出交響樂般的完美和諧
《初心盛放》的工作量有多大?姚建萍團隊作了統計,一朵白玉蘭花一個人要繡20天,整個作品要繡14億針,如果由姚建萍單獨繡,苦干10年也完不成。
解決不了團隊協作問題,蘇繡就無法承擔大型主題創作的使命。而團隊協作最大的問題在于,連一根線都要劈成64份的精細藝術,如何做到經百手而如一人?
《初心盛放》對此實現了一個新突破。138朵完整的白玉蘭花,每朵都編了號,橫、豎各跨多少根絲線經過嚴格的計算,再分配給刺繡高手們一人一朵地繡。花兒繡好后如何歸位?繡娘們在長4米、高2.6米的繡幅上挖掉相應位置,再把花兒補綴得天衣無縫。這是對團隊協作能力的極大考驗,因為每個人在繡自己那朵花時都要“瞻前顧后、左顧右盼”——每朵花兒在空間層次上都有自己獨特的位置,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作品。
姚建萍把這種協作比喻成交響樂團,每個樂手都有專屬自己的樂譜,而不知道別人的樂譜,但是經過指揮棒的調度,最終共同奏出優美的樂章。
為了繡出如此巨制,姚建萍帶領百位繡娘加班加點,繡繃前基本24小時不離人。在設計團隊和刺繡團隊中,包括姚建萍的兩個女兒姚蘭和姚卓,在她們看來,去革命遺址采風和參與刺繡本身就是一次珍貴的愛國主義和文化自信的沉浸式體驗。姚建萍的學生姚悅華組建的后勤團隊也為創作團隊提供了充分保障。團隊每位成員都明白這件作品的價值和意義,他們在繡室里拉了橫幅:“千針萬線繡忠誠,攻克難關創巨作。”
正是有了20年鍛煉出來的精英團隊,《初心盛放》才一針一線繡出了玉蘭花盛放的地方,“在這樣的重大節點上,蘇繡不能缺位。”姚建萍說,“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七十周年等重大活動和慶典上,蘇繡都亮出了精彩的作品,如今欣逢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我們應該拿出屬于這個時代的精品,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本報記者 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