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中國航天日”航天精神高端論壇暨“愛國奮斗·南航擔當”航天專家思政公開課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空間技術專家、神舟飛船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中國機載火控雷達研制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賁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高分專項工程總設計師童旭東,中國軍工記協影像專業委員會主任牟健為4位專家,帶來一場特別的思政公開課。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大名家喻戶曉,戚發軔院士先后參與、主持了東方紅一號衛星、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第二代通信廣播衛星的研制。在航天學院分會場,戚發軔結合親身經歷解讀3種航天精神: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特點的老一輩航天人精神;以“熱愛祖國”為核心的“兩彈一星”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攻關,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天基監視雷達”是什么?賁德講述了天基雷達在航天領域的技術發展與應用。所謂天基雷達,就是裝在衛星上的雷達,它被應用于航天器的軌道交會及衛星回收、定位、監視及探測等。“研究天基雷達難度很大,各國都在努力,但現在還沒有一個國家把它做出來,我們應該積極地開展天基雷達研發。”賁德院士是南航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名譽院長,他希望同學們能夠從事雷達事業,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從1975年首次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起,中國已經形成了陸地、海洋、氣象、高分等遙感衛星系列。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85年畢業于南航飛機系高空設備專業的童旭東總師為在場師生重點介紹了中國對地觀測技術的發展概況、建設目標、應用等情況。“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童旭東和在場師生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囑咐,他還分享了“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十六字方針,這是航天系統一切質量管理、規范制度的出發點。
乘殲擊機等各類戰機航攝2000余架次,榮獲航空航天攝影特等獎等獎項200余項,榮立二、三等功9次——中國軍工記協影像專業委員會主任、北航影像研究院院長牟健為給南航師生帶來了他的航攝故事。牟健為說,“影像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在牟健為的講述中,他還回憶了戰友、海空衛士王偉烈士的事跡。
4月24日是第六個“中國航天日”,今年的“中國航天日”活動以“揚帆起航,逐夢九天”為主題。“從神舟飛天到天宮對接,從‘嫦娥’探月到‘天問一號’順利升空,無不鐫刻著南航人愛國奉獻、勇于攻關、矢志一流、追求卓越的奮斗足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單忠德說,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永無止境,星際探測需要更深更遠的夢想,希望同學們努力為航天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更大智慧和力量。(記者 楊頻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