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載體和結合點,應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運用系統思維,扎實推進教育發展、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協同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動力和新優勢賦能,并獲得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提高站位,引領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高校是教育發展的“主戰場”。高等教育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培育高素質人才、推進社會高速發展、促進經濟繁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自覺擔當、勇于作為,主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全局,為黨和國家事業培育更多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校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的戰略基石。目前,高校通過組建團隊、承擔項目、建設平臺、產出成果,已成為基礎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的主力軍。通過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已成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策源地,在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不僅為社會建設輸送高素質的建設者,還是培育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陣地。高校要牢牢把握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切實肩負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的使命擔當,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優化學科結構、專業設置,突出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挺膺擔當,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
服務全局,夯實教育根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為新時代新征程上高等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一方面,高校應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進同行,以高質量創新成果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高校應把學科交叉融合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打破學科壁壘,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完善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提升學科群育人實效。
凝聚合力,提升創新動能。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科技產出創新成果,人才蓄積創新動能。一是高校要與企業、科研院所擰成“一股繩”,聯手做好加法和乘法,實現“1+1>2”聚合效應。二是強化教育資源協作共享,聚力打造創新力量。建立政校、校地、校企協同的新型合作模式,推動科技幫扶項目下沉到生產一線,打通產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三是高校將學校教育實踐與人才、科技工作及服務地方產業發展通盤考慮,緊貼產業發展需求,支持重大創新平臺共建。
多方協同,強化人才培育。一方面,高校要用好科教資源,深化產教協同,創新培養模式,培育高層次創新人才。通過構建校企合作共同體,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解決就業難題,為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另一方面,高校為適應新時代的教育事業發展,需要集聚和培育更多的“四有”好老師和符合時代需求的“大先生”。完善校地校企深度合作的長效機制,通過多方協同構建具有師德情懷、學識素養、實踐智慧的卓越教師培養體系,探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路徑。
改革創新,提升教育科技人才有組織發展效能
首先,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框架下,應將教育發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作為整體來進行系統謀劃,為新時代國家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其次,高校應充分發揮既有科教資源優勢,推動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循環互促、融合發展的格局。再次,高校應在方法上不斷創新,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效率和活力。
開展有組織人才培養。高校應從三個“聚焦”著手,下好有組織人才培養的“先手棋”。一是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科技發展態勢,動態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二是聚焦國家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戰略行動,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打造一流核心課程、教材、實踐項目和師資團隊,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三是聚焦教育教學改革。建立卓越人才培養機制,深入推進分層分類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教育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依托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
推進有組織科技創新??萍紕撔率峭苿痈哔|量發展的核心動力,高校應在三個“全面提升”上下功夫,貢獻有組織科技創新“新能量”。一是全面提升科研創新的組織化水平,建立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的學科調整機制和科研組織機制,為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的學科、人才和資源等配套基礎。二是全面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建設水平,堅持開展有組織科研,對接國家戰略目標任務,明確重要領域,系統謀劃重大重點項目布局,建設集成攻關大平臺和大團隊,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建設需求貢獻高校力量。三是全面提升基礎研究實力。高校應鼓勵開展基礎研究,充分發揮在原始創新、基礎研究方面的學科與人才優勢,堅持問題導向,勇于探索、突出原創,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建設。
深化有組織人才引育。高校應在增強“三個力”方面出實招,持續打通政府、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打好有組織人才引育的“主動仗”。一是增強校企人才引育的“協同力”,探索建立聯合體,設立產業教授、兼職教授等崗位,著力打造一支編制在企業、教學研究在高校、學術創新在兩端的人才隊伍。二是增強平臺對師資隊伍建設的“培育力”,探索建立校地融合創新發展中心,把高校人才和科研優勢集成轉化為創新和發展優勢。三是增強對國際優質人才的“吸引力”,探索建立更加開放靈活的全球人才資源聚集機制,引育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外優秀人才。
(張勇 作者為揚州大學高教研究所所長、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長江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本文系2023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戰略性與政策性重大招標課題“新發展格局下江蘇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體系建設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